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社会,通常人们比较排斥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表达,更趋向认同平和、中庸、不温不火。每当体验到激烈情绪时,往往首先感到恐惧和羞耻。因此,当有了孩子时,对儿童那种未受压抑、无拘无束、奔放自如的情绪表达,父母不免感到恐惧、惊慌、乃至羞耻。几乎出于本能,父母们千方百计约束、压制、否定、拒绝孩子的情绪。然而即便是生气、悲伤和恐惧这些消极情绪,也有激发适应性行为,确保种族延续的作用。合理表达情绪是高情商的关键要素。
含蓄的父母压抑孩子的情绪
琳琳趴在地板上聚精会神地摆着拼图,忽然齐齐从一旁跑过来,一把打乱了琳琳的拼图。琳琳气得眼泪都要出来了,站起身来要打齐齐,齐齐撒腿就跑。琳琳追不上,哇哇地大哭大叫,甚至想狠狠地咬齐齐一口。
妈妈赶忙过来,一边帮琳琳擦眼泪,一边告诉她“别哭”“别哭”,可是,妈妈的劝说好像不管用,琳琳越哭越凶了。
看了琳琳的故事,很多父母恐怕都不会感到陌生。当孩子有比较强烈的情绪表达时,父母常用的口头禅就是“别哭!”“别哭!”或者拿一个玩具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开,实在压不住的时候,还会批评指责孩子。
父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中国是一个农业文化社会,在农业文化中,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不能有太多表达。在集体中也是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有很严格的等级排序,所以强烈的情绪被视为是不好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意思是指你的喜悦、愤怒、忧伤、快乐,都不要表露出来,这就是中庸之道。所以,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当父母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时,自然也会限制孩子表达情绪。
情绪是社会互动的核心
西方文化倡导个性张扬,不过分避讳情绪表达,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虽然东西方文化中对情绪表达的态度不同,但是,无论是含蓄还是张扬的人,所体验到的情绪的强烈程度是一样的。并且经常压抑自己情绪的人反而因为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出口而成为心灵“堰塞湖”,以至于积郁成疾,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来。
人类情绪不纯粹是一时的冲动,即便是生气、悲伤和恐惧这些消极情绪,也有激发适应性行为,确保种族延续的作用,因而具有适应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情绪传达着语言难以表达的微妙信息,人们通过情绪表达而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妈妈的严肃表情,能使孩子停止嘻闹;而孩子的痛苦眼神,会牵动妈妈的心。可以说,情绪是社会互动的核心。只有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绪、适当调节情绪,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孩子才能有较高的情绪智商,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增强情商
为什么父母不允许孩子表达情绪,是因为父母的很多情绪都没有合理地表达,他本身也不接纳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负面情绪会激起他相应的情绪。他自己控制不了,所以就很烦,让孩子控制住。当然,情绪表达并不是主张情绪肆无忌惮或毁灭性地宣泄,而是提倡合理的表达。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合理表达情绪呢?
与情绪对接。孩子的表现如果让你感到非常愤怒,别忙着生气,先想一想,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恐惧?伤心?羞辱?失望?没面子?父母首先要与自己的情绪搭上钩,再与孩子交流。
父母与自己的情绪对接,才能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6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表情各异的面孔,但这些面孔传达着什么情绪,他还不太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区分不同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懂得如何推测别人为何高兴、难过、惊讶或生气。父母抱着婴儿,与他面对面,并模仿他的面部表情。当婴儿快乐地微笑时,父母也报以微笑;当婴儿惊讶时,父母也做出惊讶的表情。大多数婴儿会喜欢这种模仿游戏,并会主动变换表情来逗父母,由此产生情感共鸣。
诚实面对情绪。中国文化追求一种平静境界,但是大多数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所以有些父母明明为一些事情生气了,但是,不愿意承认,装作没事。实际上他内心怒火已经熊熊燃烧。情绪并不是压着别人就无法察觉,此时,孩子也是可以感觉到你的情绪的。所以,父母首先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觉:“妈妈(爸爸)很失望。”“妈妈(爸爸)很生气。”父母能够诚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孩子会很自然地学习面对自己的情绪。
含蓄的父母压抑孩子的情绪
琳琳趴在地板上聚精会神地摆着拼图,忽然齐齐从一旁跑过来,一把打乱了琳琳的拼图。琳琳气得眼泪都要出来了,站起身来要打齐齐,齐齐撒腿就跑。琳琳追不上,哇哇地大哭大叫,甚至想狠狠地咬齐齐一口。
妈妈赶忙过来,一边帮琳琳擦眼泪,一边告诉她“别哭”“别哭”,可是,妈妈的劝说好像不管用,琳琳越哭越凶了。
看了琳琳的故事,很多父母恐怕都不会感到陌生。当孩子有比较强烈的情绪表达时,父母常用的口头禅就是“别哭!”“别哭!”或者拿一个玩具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开,实在压不住的时候,还会批评指责孩子。
父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中国是一个农业文化社会,在农业文化中,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不能有太多表达。在集体中也是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有很严格的等级排序,所以强烈的情绪被视为是不好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意思是指你的喜悦、愤怒、忧伤、快乐,都不要表露出来,这就是中庸之道。所以,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当父母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时,自然也会限制孩子表达情绪。
情绪是社会互动的核心
西方文化倡导个性张扬,不过分避讳情绪表达,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虽然东西方文化中对情绪表达的态度不同,但是,无论是含蓄还是张扬的人,所体验到的情绪的强烈程度是一样的。并且经常压抑自己情绪的人反而因为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出口而成为心灵“堰塞湖”,以至于积郁成疾,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来。
人类情绪不纯粹是一时的冲动,即便是生气、悲伤和恐惧这些消极情绪,也有激发适应性行为,确保种族延续的作用,因而具有适应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情绪传达着语言难以表达的微妙信息,人们通过情绪表达而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妈妈的严肃表情,能使孩子停止嘻闹;而孩子的痛苦眼神,会牵动妈妈的心。可以说,情绪是社会互动的核心。只有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绪、适当调节情绪,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孩子才能有较高的情绪智商,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增强情商
为什么父母不允许孩子表达情绪,是因为父母的很多情绪都没有合理地表达,他本身也不接纳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负面情绪会激起他相应的情绪。他自己控制不了,所以就很烦,让孩子控制住。当然,情绪表达并不是主张情绪肆无忌惮或毁灭性地宣泄,而是提倡合理的表达。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合理表达情绪呢?
与情绪对接。孩子的表现如果让你感到非常愤怒,别忙着生气,先想一想,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恐惧?伤心?羞辱?失望?没面子?父母首先要与自己的情绪搭上钩,再与孩子交流。
父母与自己的情绪对接,才能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6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表情各异的面孔,但这些面孔传达着什么情绪,他还不太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区分不同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懂得如何推测别人为何高兴、难过、惊讶或生气。父母抱着婴儿,与他面对面,并模仿他的面部表情。当婴儿快乐地微笑时,父母也报以微笑;当婴儿惊讶时,父母也做出惊讶的表情。大多数婴儿会喜欢这种模仿游戏,并会主动变换表情来逗父母,由此产生情感共鸣。
诚实面对情绪。中国文化追求一种平静境界,但是大多数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所以有些父母明明为一些事情生气了,但是,不愿意承认,装作没事。实际上他内心怒火已经熊熊燃烧。情绪并不是压着别人就无法察觉,此时,孩子也是可以感觉到你的情绪的。所以,父母首先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觉:“妈妈(爸爸)很失望。”“妈妈(爸爸)很生气。”父母能够诚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孩子会很自然地学习面对自己的情绪。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适合0-1岁宝宝的优秀绘本 】